玉树州位于青海省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素有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北依茫茫昆仑山、南靠巍巍唐古拉,两大山脉南北对峙,其中宽约400余公里。东有蜿蜓峻峭的巴颜喀拉山,西有缓坡漫岭的可可西里山,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有“生命禁区”之称。这里群山错落,东西呼应,其间长约500余公里。在群山拱卫之中,玉树州的地势高高隆起,高出海平面4000—5000米,群山之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有些为无人登顶的处女峰。在群山怀抱中,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几大河流均发源于此。
“玉树”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将音、意相连,则是“在故址上盛开的美玉之树”因玉树地区海拔高,植物少,过去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历史上,玉树土司本为囊谦千户属下的25族份之一,但因其牧地处于内地官员往返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要津,久而久之,内地竟然只知玉树,而忽略囊谦为这一地区的总称,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名称就是渊源于此。
结古(玉树)之名:博学与证量兼备的布达·达玛格德(桑吉曲扎·尊者1667--1744)在17世纪时撰写的烟供仪轨——《事业太阳烟供仪轨》中明确说道:此地妙法广博政业昌盛,且善妙吉祥,故而称作:结古。《文成公主入藏记》中说道:“结古朵是诸大德高僧亲足驾临传法之地,是勇者彰显威武之地,祖辈叔父云集之地,是美女显露婀娜美艳之地,有钱人挥洒之地,穷苦人乞讨之地,汉地商人之驿站,印尼旅人住息之地,汇聚各种商品,因此地无所不有,故名为结古朵”。
根据玉树境内外发现的众多古代文化遗址推测,早在两万多年前,玉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玉树居民应为羌人后裔,公元前384年—前362年,居住于青海湖东部的一支羌人向西迁徙数千里,其中一部分迁至今天的玉树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今天的玉树藏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的玉树人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在这块高原上创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雪域文明。玉树自古就是唐蕃古道的重镇,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文化——南部的卡若文化与北部的卡约文化交汇之地,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在牛背上、雪野里、绿茵中保存的悠久历史;血脉中流动着马上民族的文化,在雪域高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区域。这里有享誉中外的玉树歌舞,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赛马节以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具有其自己鲜明特点的宗教文化艺术。
玉树藏族自治州总面积(含唐古拉乡)2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全州现有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个县,州府所在地玉树市结古,北与省内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南与西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和那曲交界,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可以说玉树地处于整个藏区的核心地带。人口与民族:玉树州总人口约30.08万人,其中96%以上是藏族,是全国少数名族自治地区(包括省、地区、县、乡所有区划单位)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的,也是青海省内唯一的康巴方言地区。玉树州内居住的其它民族主要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
气候条件:玉树深处青藏高原腹地,四周是连绵的群峰,中间密布江河湖水,气候十分独特。主要特点是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在玉树的东部地区如结古、囊谦,年平均气温在零上4度左右,而在西部的杂多、治多、曲麻莱地区,年平均气温则在零下2度左右。玉树高原一年可以说只有冷暖两季,冷季长达七、八个月,暖季只有四、五个月,气候比较干燥。但玉树的年温差不大,日温差则较大。玉树的降水情况;东部多、西部少;日数多、水量少、蒸发量大;夜雨多、日雨少,降水强度一般不大。由于降水的高度集中,加之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玉树州内冷季大风盛行,沙暴天气较多。暖季冰雹、雷雨出现次数频繁。同时,因海拔高,形成气压低、沸点低和空气含氧量低的特点,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含氧量的1/2-2/3。在玉树,水的沸点东部为88℃,西部为86℃。每年的6、7、8三个月是玉树最好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