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玉树节日

雪顿节


发布时间:2024-08-27 来源:百度百科 阅览3435次

   历史起源

雪顿节在17世纪以前是一种原始宗教节日活动,民间相传,由于夏季天气变暖,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僧人只能在寺庙念经修行,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发展过程

公元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西藏掌政。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驻锡地—拉萨哲蚌寺内的噶丹颇章宫成为西藏当时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五世达赖从小卓具才学,十分喜欢文学艺术,尤其钟情于藏戏。就是在他和其他一些高僧的授意倡导下,才于哲蚌寺雪顿节期间,开始邀请民间藏戏班子来作助兴演出,从而形成了“哲蚌雪顿”演藏戏的节日惯例。

1642年藏历6月30日,是五世达赖的剃度日,也是新旧铁棒喇嘛交接的日子,同时也是夏令安居解禁日,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涌进哲蚌寺,给五世达赖喇嘛和哲蚌寺的僧人们献酸奶,请求摸顶祝福。这天,从西藏各地汇集拉萨的六个白面具藏戏团、四个蓝面具藏戏团,都齐聚哲蚌寺献演各自拿手的藏戏片断。此时,五世达赖欣喜莅席,由其经师、随行僧俗官员陪同观赏。因为藏戏的融入为雪顿节增加了新内涵,所以雪顿节又称为“藏戏节”。

嗣后,公元1653年(顺治10年),五世达赖与固始汗磋商,决定从哲蚌寺噶丹颇章宫迁至顺治初年即着手扩建的布达拉宫内驻锡。雪顿节亦随之移至布达拉宫“空中舞台”,即德阳厦举行。

18世纪中叶七世达赖时,清乾隆皇帝见西藏封授的郡王制有弊端,下令废除,建立噶厦,即西藏地方政府,设四个噶伦,一僧三俗,为达赖协理政教事务。自此开始每年的雪顿节在新建的罗布林卡进行。届时,召集各地更多的藏戏班子来演五六天藏戏。雪顿节藏戏主演场地,也由哲蚌寺移到罗布林卡。到八世达赖时扩建罗布林卡,在内园的东大门上建起一个两层的观戏楼阁,专供雪顿节期间达赖喇嘛在此观看露天广场上的藏戏演出。

后来,西藏地方政府派负责布达拉宫内务的孜恰勒空,专门管理这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来演出的藏戏团体都要登记造册。每年有哪些团体,这些团体如何排列,演什么剧目,这些剧目又表演到何种水准,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管理雪顿节的孜恰官员,往往是藏戏行家,由他规定每一个剧目唱、诵、白、舞、技等整个演出的格式和要求,谁若违反,谁就要受到严厉的惩处。这样逐渐形成了每年都要举行这种大型的参加雪顿节的藏戏表演。

3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布达拉、罗布林卡三位一体的雪顿格局。罗布林卡则是雪顿节活动的中心。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涌入罗布林卡内。节日时,除本地西藏藏戏剧团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戏剧团来到圣城拉萨切磋戏艺。人们除了观看藏戏外,还在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果酒,菜肴等节日食品。有的边谈边饮,有的边舞边唱,许多文艺团体也来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兴。商业部门把各种物资和节日食品运到罗布林卡内,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自治区各机关,单位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雪顿节更显得意义重大。 

 

   节日过程

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节日活动的中心在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

藏历六月二十九日

藏历六月二十九日,做一些“谐泼”,相当于现在的领导接见和开幕式,也就是各地区的藏戏团体来到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

藏历六月三十日

藏历六月三十日,搞传统的“哲蚌雪顿”。这一天正是哲蚌寺举行浴佛节,要把几十丈高的锦缎绣绘佛像大唐卡,由几百个青壮年喇嘛一字长蛇阵地抬着,宗教乐队为其伴奏,抬到寺院西北边的陡斜的后山崖上铺挂起,让数以千万的僧俗群众来瞻仰礼拜。同时,这一天也是哲蚌寺维持政教活动正常秩序的铁棒喇嘛“格贵”每年换任的日子。

藏历七月一日

藏历七月一日,各团体相继到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规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谐泼”仪式。

藏历七月二日

藏历七月二日,孜恰勒空和僧俗官员等在罗布林卡内选地搭起帐篷和围幔,摆放地毯、卡垫、食品和娱乐用具等,以准备看戏、玩乐和朝拜等活动用。这天开始由四大蓝面具派戏班轮流正式献演。

藏历七月三日至六日

藏历七月三日至六日,规定由迥巴、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传统剧目整本戏,有《迥布顿月顿珠》、《诺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玛文巴》等。这几天,是雪顿节藏戏演出高潮阶段。

藏历七月七日

藏历七月七日,扎西雪巴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戏最大的团体,也在罗布林卡举行一天的演出活动。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开场仪式“甲鲁温巴”和结束仪式“扎西”,以表示雪顿节主要的活动圆满结束,欢庆祝福,祈赐吉祥。

藏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

藏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各藏戏团体纷纷到拉萨各地区演出,称为“拉萨雪顿”。

藏历七月十六日以后

藏历七月十六日以后,觉木隆可去拉萨城区林廓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的个别藏戏团体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区演出的,但是,一般都开始纷纷回本地区去。

藏历八月一日开始

藏历八月一日开始过“色拉恰季”节,即“色拉雪顿”。 

   晒佛仪式

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令人瞩目的仪式。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结所建,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

晒大佛的仪式就在哲蚌寺进行。展佛的时辰将临之际,伴随着响彻山谷的法号声,近百名僧入捋宛若长龙的丝织强巴佛像巨幅唐卡从哲蚌寺措钦大殿缓缓抬出,向哲蚌寺西侧的专用展佛平台上方行进。巨大的唐卡由上而下徐徐展现,巨型唐卡约长宽30米,略呈正方形,中间为佛祖释迦牟尼,左手托钵,右手作降魔指地印,周围有菩萨、保护神等。

人们朝佛像献哈达、钱币,顶礼膜拜,祈祷。佛像长卷展现于高山之间,人们在十几公里之外都可远远地朝拜它。在展佛的同时还要举行颂经、吹法号等盛大的佛事活动。

巨幅唐卡平日深藏于寺院,人们只能在一年一度的展佛节上,才有缘观瞻。从保护唐卡的角度来看,定期晾晒是有好处的,因此“展佛”又叫“晒佛”经过不到一个时辰,大佛被重新卷起,抬回到措钦大殿敬奉,只有待到来年此日才能再次向世人展示。 

   藏戏会演

藏戏表演是雪顿节的精髓。经历6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后,传统藏戏表演以其独特的舞韵、嘹亮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古朴的面具、多彩的剧情……展现着藏戏艺术的魅力。

对于亦教亦世俗的雪顿节而言,每年的藏戏表演起到了沟通神人的枢纽作用。融入藏戏表演的内容既有娱神的功效,更有娱人的欢乐。

藏戏表演形式随着时代潮流在不断变化。比如从单纯的广场舞走向舞台,而其改革发展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保留部分特色极为强烈的人物面具外,大多数人物即演员不再用面具进行表演了,而是采用化装表演,其人物艺术特色更加鲜明。

   过林卡

在藏语里“林卡”是风景优美之地的意思。相当于内地的园林、度假村。藏民族把到林卡游玩休闲称之为“过林卡”。对于西藏人来说,去罗布林卡“过林卡”,那就是雪顿节必有的节目。

每逢雪顿节的前七天,人们或集体或一家人,拿上绳子或石灰在林卡的草坪上围上一圈,意为此地已占据。雪顿节当天,人们早早地来到林卡内,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各种酒和饮料、菜肴等节日食品。在挺拔的白杨树下,绿荫茵的草地上,美丽的河畔溪边,都可见到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请亲友,人们三五成群,在帐篷内狂歌畅饮,同时还玩耍藏棋、藏牌等游戏。

   酸奶酒宴

过去雪顿节里,拉萨所有的大贵族、大活佛、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员,都要早早来到罗布林卡陪达赖喇嘛看戏,出席地方政府举行的酸奶宴会。演出在石板铺成的露天舞台上进行,上面张挂硕大无比的黄色凉篷,像一朵飘在空中的金云。

达赖喇嘛坐在露天舞台西侧宫殿式的门楼上看戏,只有少数身份显赫的人物才能坐在他的身边,其余僧俗官员按地位高低围坐在露天舞台两边。而舞台东面,坐满了密密麻麻的平民百姓,他们都是从市区和附近农村赶来的。雪顿节期间,达赖喇嘛的夏宫,对他们开放五天,表示神王、百姓同乐,机会非常难得。大家身穿节日服装,戴着所能有的首饰,带着酸奶和各种吃喝,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踏进神圣的园林。看戏时不能拥挤、不能喧哗、不能站起来,稍有越轨,“瓜甲巴”(打手)长长的竹竿,就会雨点般地落在头上。

   颁发奖励

演出结束,孜恰列空的官员代表达赖喇嘛给演员送东西,照例是成袋的青裸、糌粑,还有酥油、茶叶等。前来看戏的僧俗官员和部分商人、百姓,用哈达包裹钱币,当戏剧演到预定的时间,即吉祥欢庆的时刻,将哈达抛向舞台,钱币雨点般哗哗地落在演员卜头上身上。

剧团有专人上来收钱,然后按规定进行分配,参加演出的演员一人一份,孩子能演出的每人半份,不能演出的四分之一份,戏师两份,他们的助手甲鲁一份半。据说有一年,十三世达赖喇嘛颁布了金面具奖和金耳环奖,最佳男演员被授予一个饰有金子日月图案的面具。每个剧团的戏师,奖给一个金耳环(“阿龙”)或金耳坠(“索吉”)。参加雪顿节的十二个剧团,只有觉木隆有女演员,但女演员不能进罗布林卡演戏,她们只能在帐篷里做饭熬茶,或者出门讨饭、打短工挣点收入。

节日过后,来自农牧区的藏戏团体,匆匆赶口家乡,因为青裸已经黄熟,秋收季节来临。“江嘎尔”、“香巴”等团体,则要参加日喀则的“西莫钦波”的大型演出活动;离拉萨较近的团体还要停留一些日子,到城郊的林卡里为贵族、商人们演出。当时已是过林卡的旺季,几乎所有的有钱人都在园林过着游乐生活,演藏戏可以赚一些钱和粮食。



   文化特征

雪顿节是拉萨人幸福的源泉,是以含蕴千年的雪顿文化为纽带,通过卷佛像展示、藏戏展演、唐卡展览、徒步大会、民族音乐研讨交流、净土健康产业推介等一系列活动,让历史与现实交融、传承和创新融汇,科技与人文荟萃、产业与民生聚合,社会与民心聚力,托起古城拉萨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崭新形象。


   传承价值

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具体表现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保护和弘扬藏戏艺术,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区藏戏艺术流派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抢救、普查、保护。建立了自治区藏剧团和藏戏艺术中心,开展了民间藏戏班的重建和保护工作,恢复和创新了“雪顿节”藏戏汇演活动,继承和弘扬了传统八大藏戏剧目,改编和新创了一批新剧目,培养了一大批藏戏表演、创作和研究人才,出版了大量藏戏研究、保护书刊和影像成果,藏戏艺术得到了全面继承和保护。特别是自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后,西藏自治区将保护和传承古老的藏戏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使藏戏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弘扬。

改革开放后,西藏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发展,雪顿节于1986年4月19日经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得以恢复,同年雪顿节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局主办。1994年,雪顿节开始由拉萨市人民政府主办。历经千年变迁雪顿节已从宗教“小文化”已发展成为集文艺汇演、旅游休闲、商贸洽谈、经贸洽谈、学术交流等众多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文化”的节日盛会,成为西藏自治区影响最大的群众性节庆文化品牌,享誉中国国内外。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雪顿节项目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评估合格。 

 

分享到: